香港文滙報訊(記者、拍攝 焯羚)在香港抗戰史中,沙頭角南涌的羅氏家族被譽為「香港抗日第一家」,他們家族有一段以生命守護家國的真實歷史。羅氏家族11位成員參與抗戰,從游擊戰士、交通員、情報員到後勤支援,無一不是民族危難時挺身而出的脊樑。在抗戰勝利至今這個家族在香港過去80年的愛國事業中從未缺席。這不僅是一個家族的故事, 而是書寫一門忠烈的家國傳奇,永載香港抗日戰爭史冊上。為了讓下一代銘記歷史,羅家後人已將大屋建成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新一代值得去紀念館看一看,重溫香港抗戰英雄的足跡,從先輩的英勇事跡中汲取力量,振奮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所長。
這一天羅許月的兒子黃俊康館長放下手上工作風塵僕僕趕到沙頭角為傳媒解說,將羅家大屋建成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的意義和價值。「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抗日戰爭是中國人第一次打贏外敵的戰爭,值得紀念 !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算累也願意做。」黃俊康真誠地說。
「香港有今天的和平和繁榮是無數的前輩先烈用鮮血、生命和超乎想像的艱苦鬥爭所爭取回來的。我有責任將這些抗日前輩的故事告訴香港市民,特別是香港年輕人。」作為「香港抗日第一家」的後人黃俊康自覺地負起傳承歷史弘揚締造和平的使命。
修建香港抗戰紀念館對英雄敬拜
「羅氏大屋是巴拿馬華僑羅奕輝家族的祖屋,羅家後人經過商量,想法一致將羅家大屋捐贈出來建成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我成為項目統籌執行人,由籌組費用修建大屋到資料分類布置,我親自處理,過程很艱苦,共花了2600萬港幣,古物諮詢委員會資助了200萬,其他錢是我的朋友和村民捐贈,總共花了5年時間做好,真的少點情懷和毅力也做不到。」
「在1941年10月9 日起,羅氏家大屋是抗日游擊隊進入香港落腳的第一站,之後是情報員接頭和開秘密會議之地,附近是南涌、鹿頸、烏蛟騰村虎口下的秘密據點,很有歷史價值。同時香港在日軍侵略時期發生了那麼多慘烈的事,這些重要歷史之前一直被忽視,實不應該。如果香港人對香港歷史都不認識是可悲,我要發掘歷史資料和傳播開去。也是對參與抗日的英勇前輩,包括我的父母、舅父 、姨媽盡孝和敬拜!」
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開了快 3年效果如何?
「反應不錯,近十萬人曾來參觀。始終紀念館地處較偏僻,否則人流更多,目前以團隊預約為主。許多朋友來參觀完都對我講,來看一圈比讀一本書和聽你講一百次更清楚,更易入腦。希望多些人來了解這段歷史。」黃俊康臉帶滿足的笑容說道。
想更多人來參觀是否需要政府在交通上配合? 黃俊康覺得目前很難要求政府做太多,在上水火車站有巴士小巴到的,將來落實打造沙頭角抗戰文物徑,發展會好些。
「我們的史料是還原歷史真實情況,沒有刻意包裝,很多資料由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老戰士口述。在80年代,他們退休後自行組織起來,透過憶述及資料搜集組成,我是按照他們講的內容加圖片來分類布置。亦因為搞抗日紀念館,我自己對那段歷史也了解更多,感受更深。」
「我們要傳遞正確的歷史觀,正確的歷史觀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有宏觀思維才能站得高走得遠。 正確的價值觀影響到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的分析判斷。能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看事情的視野會高些。希望香港年輕人來睇睇,學習先烈的奮鬥精神,多一些社會責任擔當,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所長,這正是當今青年所缺,人失去艱苦奮鬥的精神,即使身處再優厚環境也終將一事無成。」
毋忘歷史 珍惜和平締造和平
日軍侵華時期以殘酷手段對待中國人,做出許多罪行,家仇國恨如何化解?你聽到香港有些人喜歡去日本旅遊,講出一句「返鄉下」,你聽到會反感 嗎? 會否傷害了先烈?
「我覺得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但要向前看,當年日本是軍國主義統治,日軍對中國人亞洲人犯下滔天罪行,做出許多令人髮指的行為,是不能接受。但戰後日本實施和平憲法,現在的日本變好了,日本人自己也在二戰爭中損失慘重,吃了2 個原子彈,死傷幾十萬人,帶給他們很多後遺症,相信不希望再有戰爭發生。日本年輕人變得平和,有禮貌,地方乾淨,食品品質好,港人喜歡去日本旅行是自然的事。重要的是大家都要珍惜和平,締造和平!永遠不要再有戰爭,打仗雙方也有損害,希望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大家都過上幸福的生活。」黃俊康的回應豁達大度。'
傳承愛國家愛民族的家風
80年來你們家族如何傳承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父輩的影響對你做人處事方面體現在什麼地方?「我就自小聽父輩們講他們抗日的故事,愛國情是感性認知,他們冒生命危險營救大批舉足輕重的文化人,保存了中華文化的文脈,後來這批人對建設新中國貢獻很大,這種敬佩永留心中。」
「母親羅許月曾講一個小交通員稱號『鐵沙梨』的故事,游擊隊有一次被100多名日軍包圍,當時十四五歲的『鐵沙梨』負傷後連滾帶爬幾個小時,想方設法把情報送到大隊部,其他部隊得以安全轉移。媽媽就是告訴我要學『鐵沙梨』這種頑強的精神。『鐵沙梨』是個稱號原來有一種沙梨樹,每棵沙梨樹上總有幾顆長不大的,咬不爛的就叫鐵沙梨。父母為磨練我吃苦的堅毅,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碗筷便要自己洗;冬天也睡硬板床,七十年代在深圳龍崗下鄉插隊,每天都要下地勞作,35度的氣溫一曬就是十幾個小時。」
時下年輕人對有國才有家的觀念不夠強, 你們是怎樣培育羅氏家族的年輕一代愛國愛鄉的價值觀?
「我這一輩就聽父母講他們經歷的故事,了解民族大義的重要。我曾問幾個舅父,他們都是受英式教育屬於知識分子,家境不錯,生活舒適,本來打算出外做生意,何要去做游擊隊? 不怕隨時會無命? 長輩說,因為日本侵華,眼見國土被佔,同胞受苦很難受,特別是發生南京大屠殺事件後他們極度憤怒,民族情大爆發,於是他們十一人前仆後繼投身到抗日行列中。 至於我們下一代,沒有親身經歷自然沒有切身感受,我們家族都是有在家人拜祭祖先、家庭聚會時會講些歷史故事教育他們,我會帶兒孫看抗日電影,將相關歷史書給他們看,現在有了抗戰紀念館後,就更方便傳承抗日精神,沙頭角抗戰紀念館不單止是給社會大眾了解歷史也是我們家族的精神家園。」從未敢忘記自身肩負的責任,要繼承愛國家風。
目前黃俊康仍奔忙於社團、企業一線。他十餘歲做知青下鄉,及後做管理、辦企業、搞建設,數十年來都未曾停止勞碌。他坦言「目前還未退休,需要搵錢,搞抗日精神傳承都要錢,打算再過一段日子退休,然後專心搞紀念館的事,會花多些精力做多些搜集抗戰資料,和其他抗戰博物館聯繫交流合作,例如互換展品或者複製一些具代表性文物,豐富紀念館的展品。」
史料顯示沙頭角區多條村的民眾冒生命危險勇敢支援抗日,實在可稱香港的抗戰基地,你認為政府是否應該將其修建更多的設施建一條紅色旅遊線路嗎?
「我們2024年6月曾提交研究報告。今年適逢《抗戰勝利80周年》我相信9 月份有好消息公布,我不方便講太多。」黃俊康說。 B稿
兩地正聯手打造「粵港東江縱隊抗日文物徑」
在行山欣賞風景中學習歷史
香港在 1941年12月25日被日軍佔領後,進入淪陷期間,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是持續作戰的抗日武裝力量,他們靈活運用游擊戰術,有效牽制日軍,聯繫香港民眾奮起抗日、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跡不少,可惜香港新一代許多人都不清楚,需要大家去重新認識香港人抗戰的歷史,傳頌中華民族勇敢抵抗外來侵略的大無畏精神,子孫後代不要忘記戰爭的傷害,珍惜和平,有國才有家的觀念。
問黃俊康館長未來有沒有特別計劃繼續做加強香港市民熱愛國家中華民族 工作?
他透露廣東相關部門與香港文體旅局正在籌備一條從廣東到香港的「粵港東江縱隊抗日文物徑」,很高興見到粵港兩地政府相關部門重視保護抗日戰爭歷史遺址,弘揚英勇抗外敵精神,因為廣東也有不少抗日根據地抗戰紀念設施遍布粵北戰線的從化、花都、清遠、新豐等地,打造「粵港東江縱隊抗日文物徑」既有教育意義,又可以欣賞沿途風景在行山過程學習歷史,相信很快有好消息公布,應該包涵沙頭角抗戰文物徑在內。
黃俊康表示,早年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與新界鄉議局和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提出了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計劃,得到特區政府支持。我們建議打造沙頭角抗戰文物徑,分為A、B兩段,A段起點為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終點終點為鹿頸陳屋村。B段起點為烏蛟騰烈士記念園,終點為九擔租交通站。文物徑串連了許多與抗戰相關的歷史遺址,見證了香港淪陷期間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與香港民眾奮起抗日、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跡。除了具歷史價值的遺址外,文物徑四周亦毗連各種珍貴的自然生態環境,如淡水沼澤、溪流、紅樹林等,可讓公眾在了解香港淪陷期間的抗戰歷史之餘,一同欣賞鄉村的自然風光,是兼具文化及自然景觀的特色文物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