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蔣湖)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8月4日在美國去世,享年95歲。噩耗傳來,與許倬雲教授一生交誼深厚的社會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教授,以短訊方式回應香港文匯報記者的關切:「感到驚惜與驚痛。」
金耀基教授在短訊中表示:「是陳方正先生(編者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剛剛告訴了許倬雲先生離世的消息。許先生活過了一個非凡的人生,此時此刻,我只覺得朋友的離世是我生命的流失。他仍活在我心中,而我則隨着他之離世而一併消亡了。人生之無奈,可謂深矣。」
相距萬里 幾乎每年都聚晤
金耀基教授與許倬雲先生訂交大半個世紀,他在2018年出版的《人間有知音:金耀基師友書信集》一書中,曾以專文《我與倬雲大兄》,深情回顧他與許倬雲先生過去的大半生交往:
「我認識許倬雲兄一個甲子了,第一次見面應是1960年代,在台北業師王雲五先生的府中。那時,許倬雲先生已從美國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台灣大學擔任歷史系主任。我與許倬雲都出身台灣大學,但他畢業後一年,我才進台大,他是十足十的學長(故我一直以『大兄』尊稱他)。」
2022年,為慶祝許倬雲九秩高齡,海內外師友們結集出版了紀念他學術人生的文集《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金耀基教授撰文《相交相識六十年的史學大家許倬雲》作為全書總序,全文展現兩人的半世紀交往,及對許倬雲學思歷程的觀察和總結:
「在一定意義上,許倬雲在台灣是民國學脈承先啟後的一輩中的代表人物。」「在我記憶中,倬雲大兄在台灣做了許多學術的建制性與開創性的工作後,70年代就舉家離台赴美,應聘到匹茲堡大學擔任史學系教授,著述講學、春風化雨,至老退休。
「1960年代,世界學術的『中心』在歐美,特別是美國。倬雲大兄在美國學術界以學術著作奠定了歷史學家的地位。2004年,美國亞洲學會頒給他『傑出貢獻獎』,高度肯定他在中國古代史研究領域的成就與意義。」
金耀基教授則在留美博士畢業後,於1970年應聘到中大(新亞書院),自此與香港結緣。兩人一直有密切聯繫。「過去五十年中,倬雲大兄在美國,我在香港,兩地相距萬里。但我與他,幾乎每年在台灣不同的場合都有聚晤的機會。」「1990年代,倬雲大兄受香港中文大學之聘擔任『偉倫講座教授』,我們當然更多了言談之樂。」
「自始至終他沒有真正離開過中國」
金耀基教授對許倬雲晚年的中文寫作評價很高。「倬雲大兄在美國生活近六十年,對美國有深切的感情和體會。但是,自始至終他沒有真正離開過中國。多少著作中,顯示他最深的關懷,是全體中國人的今天與未來。他87歲高齡時出版的《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簡體中文版名《中國文化的精神》),更可見他到晚年越來越認同中國文化的精神價值。其實,倬雲大兄對中國文化的『回歸』,從他持續地用中文書寫時就開始了。用中文書寫,書寫的對象當然是海內外的中國人了。」
正因為這些機緣,金耀基和許倬雲、余英時等長期保持緊密交往。余英時去世前晚,還和金耀基通話半小時。幾個月前,香港文匯報記者前往採訪金耀基教授時,他還談到和許倬雲的聯繫情況,「有時候許先生打電話來長聊一會,我說你真不簡單啊。他比余(英時)先生只小幾個月。」
長期病痛折磨中 完成一部又一部著作
在金耀基教授的師友懷念文集說,「史學大家許倬雲大兄,一生離開不了先天殘障造成的種種病痛,也就在長期的痛苦折磨中,他完成了一部又一部的著作。自青年到老年,他從未停止著述。可以說,他的書寫就是他的存在,顯示他生命意義的最真實的存在狀態。」
也許,包括金耀基教授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對許倬雲的離世並無足夠準備。就在7月初,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還曾發出預告:7月上旬將網絡直播許倬雲、王賡武、金耀基三位學術大家的對談。香港文匯報記者後來注意到,直播活動許倬雲最後並沒參加。
寫完最後一部總結性作品《經緯華夏》後,據說許倬雲講了一句話:「我終於隨時可以走了。」這位著作等身的學者離開了,卻把哀思和懷念,留給了人間。
相關閱讀:
最後的微博仍在憶抗戰 許倬雲一生「為常民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