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
淞沪会战爆发
两个多月后,中国军队奉命撤退
只剩一支孤军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
这支孤军被称为“八百壮士”
走近带领“八百壮士”誓死抵抗日军的
抗日英雄谢晋元
“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
这是1937年10月,谢晋元在四行仓库写下的抗战遗言。
谢晋元,1905年出生于广东梅州蕉岭县。20岁时,他弃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四期就读,毕业后随军北伐,英勇善战,屡立战功。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日军攻占平津后,开始向上海增兵,70万中国军队从多地向上海集结。谢晋元随部队从无锡开赴上海迎敌。部队开拔前,他给妻子写下一封家书:“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这封饱含深情的家书里,谢晋元写下了国仇家恨,抱定了殉国之心。
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谢晋元任国民革命军88师第524团团附。88师率先向日军发起进攻。经过两个多月苦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多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随着战局发展,中国守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准备向西撤退。1937年10月26日,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420多名官兵坚守上海,牵制日军。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介绍,除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还要掩护工厂内迁,为工厂内迁赢得时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国际意图,就是引起英美法等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关注,向他们表明中国政府坚持抗战的决心。
这座建筑就是四行仓库,是几家银行用来堆放货物的地方。作为当时苏州河北岸规模较大、结构坚固的仓储建筑,它成了中国守军在上海的最后一块阵地。
1937年10月26日深夜,谢晋元率部连夜进驻四行仓库。此时之前参战的官兵伤亡很大,队伍中多是新补充的、作战经验不足的年轻士兵。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馆长马幼炯介绍,谢晋元接受的命令就是固守待命,他通过跟战士们的交流,我们称为“决死动员”,把作战命令传达给官兵,也向官兵传达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与信心。
在谢晋元的组织下,各连排利用仓库里的物资和沙包修筑防御工事。10月27日凌晨,日军出动火炮、战车,向四行仓库猛烈进攻。面对多出十几倍的日军兵力,谢晋元指挥守军奋勇抗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
孤军奋战,视死如归。谢晋元率先立下遗嘱,“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在他的感召下,官兵们纷纷写下遗书,表示誓与四行仓库共存亡。28日,日军派出突袭队,顶着铁板潜至仓库底层,意图爆破进入。紧急关头,21岁的士兵陈树生身捆数枚手榴弹,从五楼纵身跃下,拉响导火索,与敌人同归于尽。
抗战老兵李春林的女儿 李敏君:这个场景,当时在场的战士全部都掉泪了。
日军又以平射炮猛轰,以汽油烧洒纵火,仓库四周成为一片火海。已经连续几天不眠不休的谢晋元与“八百壮士”士气高昂,英勇抗击。血战四天四夜,共毙伤敌200多人。
这是外国记者当时拍到的一段珍贵影像,苏州河南岸挤得水泄不通,目睹四行孤军浴血抗击日军,上海市民激动得热泪盈眶。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馆长马幼炯介绍,原来老百姓认为中国军队撤退了,中国军队打败了,非常沮丧,非常悲伤。很多老百姓突然发现在苏州河的北岸,在四行仓库还有这么一支部队在跟日军作战,老百姓应该说是非常受鼓舞。
当有外国记者问中国守军有多少人时,为迷惑敌人,也是自壮声势,谢晋元答复800人。从此,“八百壮士”孤军奋战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中国,震撼了全世界。
10月30日晚,谢晋元受命撤退。当他率部撤退至公共租界,老百姓夹道欢呼,迎接英雄归来。
八百壮士孤军抗敌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爱国词曲作家创作了这首《歌八百壮士》,激励着中国人民团结御敌、抗战到底。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迫于日方压力,公共租界当局将“八百壮士”软禁起来。在被困的四年里,谢晋元时刻不忘重回战场杀敌,他带领战士们每日坚持操练、运动,高呼中华民族万岁,抗战必胜。
1941年4月24日,年仅36岁的谢晋元不幸被汪伪汉奸收买的叛徒刺杀,含恨离世。消息传出,举国震惊。上海各界30万人前往孤军营吊唁。毛泽东在1938年10月12日所做的《论新阶段》报告中盛赞“八百壮士”是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民族革命典型。
今天,四行仓库仍然屹立在苏州河畔,时刻警醒后人不忘历史,铭记英雄。
2014年,谢晋元等八百壮士被列入民政部“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总台央视记者 李欣 李红刚 常江 赵坤现 李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