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时节,宁夏海原县兴仁镇枸杞田红果绿叶叠翠。不远处,技术人员与农户在田埂边调试组配式打药机,这是宁夏首个枸杞病虫害精准减药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的日常一幕。近日,宁夏农林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对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承担的自治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枸杞病虫害精准减药绿色防控技术应用(2023CJE09030)”进行现场验收。
时针回拨至2023年,当宁夏农科院植保所的科研团队走进兴仁镇时,这里的枸杞种植户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在散户主导的种植模式下,病虫害因种植分散缺乏统一防控而交叉传播,加上农户缺乏科学用药指导导致的农药滥用现象,让这片“红色产业”面临质量安全和生态压力双重挑战。
据统计,宁夏枸杞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散户占全区枸杞经营主体的66%,因此项目聚焦散户种植集中区枸杞病虫害发生严重、农药使用不规范、利用率低和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
项目落地,转机出现。科研团队带着“害虫抗药性治理”“硅藻土助剂减药”“安全用药”等核心技术,在沙坡头区兴仁镇和海原县三河镇建立枸杞病虫害精准减药绿色防控技术核心示范区2个,面积600亩。在明确两个产区枸杞主要病虫害关键防治期和主要害虫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中试生产硅藻土助剂2.1吨;为打药机植入“科技芯片”,优化组配式打药机和自走式风送喷雾机的施药参数。更关键的是,这套“科研+产业+合作社”的创新模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串成了“技术共同体”。
三年耕耘终见硕果。专家组验收时认为项目现场管理规范、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示范效果显著,同意通过验收。通过“科学选药+交替用药”的抗药性治理等技术综合应用,农药使用量减少28.4%~33.4%。最直观的改变藏在老乡们的笑脸上——沙坡头区兴仁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沙玉峰难掩激动地表示“我们兴仁镇种植枸杞5万多亩,全部是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散户,这个项目指导的农药安全使用、助剂减药、精准施药等技术正是我们产区急需的植保技术。”
这场绿色革命带来的不仅是数字的变化。“以前打药全凭经验,现在跟着专家学。”一个参加培训的种植户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农药科学使用的要点。项目组举办的9期培训班,培训种植人员583人次,培养出6名技术骨干。除此之外,项目示范服务生产经营主体10家,辐射带动的1341户种植户,累计辐射推广19778亩。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国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