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千尋)賽馬會「何以中華」文化大使計劃舉辦的中華文化嘉年華,由今日(15日)起一連4天於大館檢閱廣場舉行,作為計劃首學年成果展示的壓軸活動。嘉年華每日由上午十時起開放,設有多個互動展位,包括傳統草本染、漢服體驗、古代貨幣拓印等,並安排中樂演奏、皮影戲、《金山擊鼓》及《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傳統表演。活動免費開放予公眾,預計4日內吸引約1萬人次入場。有展位負責人表示,希望透過展覽打破公眾對中華文化的刻板印象,讓傳統技藝走入日常生活。有參與市民表示,活動內容豐富,能從體驗中加深對歷史與工程技藝的理解。
是次嘉年華有5間學校及8個服務單位參與,共設14個展位,涵蓋剪紙、拓印、茗茶等傳統技藝,讓市民近距離體驗中華文化的多元面貌。表演節目方面,除了皮影戲、雜技及音樂劇場外,每日均設有不同場次,觀眾可於演出時間即場觀賞,座位先到先得。
團結香港基金代表陳展宏表示,「何以中華」文化大使計劃自去年9月啟動以來,累計吸引逾萬名學生參與,首學年已圓滿結束,並選出179位「優秀文化大使」。計劃透過多元互動活動,讓來自資源相對匱乏地區的學生深入認識中華文化。學生可由學校統一報名參與講座與工作坊,並經由校方提名、筆試及面試等程序,選出文化大使。入選者將於香港理工大學等機構接受專業訓練,隨後走進社區,向長者、兒童等群體推廣中華文化。今次嘉年華正是將學生所學成果呈現於社區的重要平台。
來自路德會協同中學的3名學生文化大使在活動中設置古代貨幣拓印展位,介紹不同朝代貨幣的圖案演變及其與現代貨幣的關聯,藉此讓市民感受歷史文化的傳承。學生盧芷楦表示,希望公眾透過親自參與體驗,在實踐中感受其中的樂趣,從而更直觀、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中華文化。
國雅·入畫漢服體驗工作坊負責人陸思敏表示,展位於活動中展示的漢服種類豐富,涵蓋禮服與便服,男女童款式齊全。其中特別推出適合夏季穿著的短袖平裁背心,其長方形剪裁體現傳統平裁工藝,既舒適又具日常實用性。針對一米五以下兒童,則準備了改良版齊胸連衣裙,以短袖設計配合精美裝飾,吸引孩童體驗。陸思敏表示,希望透過展位打破大眾對漢服「僅適合禮儀場合」的印象,推廣「日常穿著漢服」的理念。
嘉年華吸引不少市民遊客前來參與。其中10歲的徐祺灃表示,期望藉活動加深對中國古代工程與文物的認識。他對「小小魯班體驗」印象最深,不僅了解到魯班在工程史上的地位,還親身試玩了魯班鎖等傳統工具,感受到古代工藝的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