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青藏高原上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克服高寒缺氧扎根高原,用真情浇灌梦想,他们就是援藏干部人才。8月9日的系列报道《跨越60年:雪域新画卷》,跟随记者前往那曲市聂荣县,看看当地的援藏干部如何接续奋斗,擦亮高原小城的崭新成色。
那曲市聂荣县地处羌塘高原,这里草原上牦牛成群。清晨七点,牧民们已忙碌起来,捡拾新鲜牛粪,挤干水分,仔细堆砌晾干。这垒起的一道道牛粪墙,是牧民们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高原严寒中,它们是生火做饭、驱散寒意的宝贵燃料。
如今,牛粪墙依旧矗立,但屋顶上新增的一片片光伏板正悄然改变着牧民的生活。正午时分,央金熟练地插上电饭锅,米饭的香气开始弥漫。
央金一家几年前搬进了崭新的社区,这里被亲切地称为“零碳小镇”。92栋温暖的小洋房,实实在在地改变着牧民们的生活轨迹。过去,在零下40℃的寒冬,一家人只能围炉而居。而现在,在太阳能带来的温暖里,央金的孩子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小天地。
从土房子到小洋房,牧民们新居里的这份暖意离不开多任援藏干部的努力。记者继续驱车来到聂荣县城,崭新的藏医院、现代化的塑胶操场、加压供氧的气膜球馆,还有自治区首家县级科技馆……这些拔地而起的新地标诉说着高原小城的崭新面貌。
这是一本聂荣县中学的手抄报大赛的作品集,记者刚才翻了一下,里边基本上都是跟中国科技相关的一些学生们的作品,其中基本上90%都是跟中国航天相关的,里边有神舟十四号飞船、火箭探测器,还有航天员。
当得知记者曾亲历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的现场,孩子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课堂上,有的孩子用画笔描绘心中的星辰大海,有的孩子则提笔向远在太空的航天英雄倾诉心声。
2023年,在聂荣县城的科技馆正式对外开放。21件互动科普展品,尤其是VR航天体验,把遥远的宇宙拉近到了孩子们的眼前。聂荣县日新月异的画卷背后,离不开一批批援藏干部倾注的心血。他是白明,是国家能源集团对口支援聂荣县的一名援藏干部,挂职任聂荣县委副书记。
第十批援藏干部白明称:“这个气膜球馆建成的时候,应该是自治区教育系统的第一个。因为聂荣的冬天特别漫长,所以说就想做一个冬天能够让孩子运动的一个场馆。”
从蓝图规划到拔地而起,再到不断升级完善,这所现代化的学校正是多任援藏干部心手相传、接续奋斗的结晶。
记者很难想象在那曲这个都看不到一棵树的地方,有一所这么漂亮的学校。
第十批援藏干部白明称:“从2017年开始建这个学校,到前两年我们把这个学校完全建成,其实从23年前我们教育援藏开始,它的重心是不断转移的,从最开始的建设硬件,到后来我们就觉得还需要给孩子们提供好的师资,建设气膜球馆。希望无论是通过各种方式,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成绩,学到真正的本领,无论是在区外还是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这是我们的初心。”
三年的援藏时光如白驹过隙,白明的任期将在八月结束。离别的消息让不少乡亲心头涌上了浓浓的不舍。
当晚,白明带着慰问品来到加朗的家。
第十批援藏干部白明称:“妈妈的身体你不用担心,我一会儿会把接任我的副书记的电话留给你。妈妈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你就直接打电话联系。”
自2002年起,国家能源集团对口支援聂荣县。23年来,12名援藏干部一茬接着一茬干,在这片高原接力扎根,累计投入无偿援藏资金7.4亿元,援建项目315个。
临行前,白明提笔,将千言万语化作一封给继任者的信。
第十批援藏干部白明称:“三年前,从前任援藏干部手里接过任务时的忐忑与坚定,仿佛就在昨天。有些心里话,想趁着临别前,和你们念叨念叨。聂荣是纯牧业县,我们得清醒:单靠传统牧业打市场,难。咱们的零碳美丽乡村项目,等345国道一通,就可以搞‘新能源+文旅服务区’,你们不妨沿着这个思路拓展。教育不是说搞几个漂亮校舍就完了,是要真真正正培养本土人才——西藏要高质量发展,缺了这股‘本土力量’,就像树没了根。你们来后,多往学校跑,看看师资怎么补、课程怎么优、孩子们的眼界怎么拓。咱们援藏,不能光‘照着干’,还得‘想着创’。其实最想跟你们说的是我们把接力棒交过来,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你们的辛苦付出都将转化为聂荣人民的幸福。”
中央对口援藏三十余载,共有十批次近1.2万名干部人才跨越山海,在西藏推动民生改善、点亮产业星火。日前,第十一批2156名援藏干部人才已接过接力棒。他们带去的是新时代的智慧与担当,续写的是让雪域高原更加温暖、更有活力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