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东北端,甘肃民勤县如一枚坚韧的“生态楔子”,深深嵌入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这里年均降水量仅120.8毫米,而5至9月平均蒸发量却高达1019.8毫米以上,严酷的自然环境让民勤成为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守护生态屏障的重任。
面对风沙肆虐的严峻考验,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民勤人民展现出了非凡的生命韧性。七十余载寒来暑往,他们前赴后继投身治沙实践,在与荒漠的漫长抗争中,淬炼出“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防沙治沙“民勤模式”。从人工造林到工程固沙,从科技赋能到全民参与,民勤人用手臂作锹、以脊梁为盾,在408公里风沙线上筑起了坚实的绿色屏障。成功遏制两大沙漠合拢趋势,实现局部地区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逆转,为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筑牢了关键防线。
民勤的治沙成效,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地域界限。
作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成功典范,“民勤模式”所蕴含的久久为功、共建共享、系统施策、创新巧干、惠民利民的系统性经验,为世界上其他荒漠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样本。这不仅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一张闪亮名片,将充满韧性的“民勤智慧”融入全球生态治理的实践中,在曾经风沙肆虐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沙海变绿洲”的壮丽篇章。
“人人上” 让每双手都托起初萌的绿意
初秋时节,红崖山水库碧波荡漾,水鸟翔集。作为民勤县唯一的水利调蓄工程,这座滋养全县六十多万亩耕地、支撑绿洲存续的水库,被沙乡人民誉为“生命命脉”。
回溯历史,建库初期,面对民勤严峻的生态环境,前苏联专家曾预言水库将因流沙侵袭而消失。然而,生命防线不容有失。1958年,一场保卫“命脉”的治沙战役在风沙线上全面打响。来自十九个乡镇的农民,最远跋涉一百二十公里,携铁锹、箩筐和防沙麦草星夜驰援。风沙中,一面面红旗在沙海深处挺立,成为希望的象征。
三万亩沙海滩涂上,集结的三万治沙群众以简陋装备,昼夜奋战三十天。他们深植“生态报国”信念,用双手编织起万亩麦草方格,在流沙上筑起首道防线。面对肆虐风沙,无人退缩,唯有众志成城、埋头苦干——在这特殊战场,“人人上、鼓劲干”成为制胜的关键共识。
“人人上”的精神,自此成为民勤治沙最鲜明的集体写照。在老虎口、青土湖、白土井等风沙前沿,大规模义务治沙场景年复一年上演。每逢春秋治沙季,男女老少齐上阵,栽苗固沙、扎设沙障,用双手续写着与大漠抗争的奋斗篇章。
步入新时代,“人人上”的精神薪火相传。“90后”青年仲麟投身公益治沙,以“请到民勤种棵树”志愿活动为契机,将家乡的治沙理念播向更远方。“作为民勤人,治沙造林义不容辞,”仲麟话语坚定,“这个战场,必须人人上。”
正是凭借干部群众的坚韧意志与勤劳双手,在风沙线上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民勤绿洲方得今日盎然绿意——这蓬勃生机,正是对当年预言最有力的历史回应。
“代代传” 把治沙的火种播进岁月长河
荒漠化曾让美国《地理》杂志断言民勤“不适宜人类生存”。
然而,民勤人民以“不服输、不信邪”的坚韧意志,在风沙线上展开了长达七十余载的艰苦奋斗,谱写了“绿进沙退”的壮丽史诗。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民勤县便举行全县治沙造林誓师大会,吹响了向风沙宣战的号角。薛百乡农民薛万祥率先响应,十几年如一日风餐露宿,奔走造林护林,终成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风沙肆虐曾让宋和村陷入绝境。上世纪六十年代,该村亩产粮食仅百余斤,数十户村民被迫举家迁徙。时任村支书石述柱立下铮铮誓言:“宁可苦断肝肠,也要治住沙害,挖断穷根!”他带领乡亲们奋战半个世纪,硬是将风沙肆虐的“逃荒村”,建成了林茂粮丰的“小康村”。
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姜莉玲,是沙漠的女儿,更是绿色的守护者。她将毕生所学与精力倾注治沙事业,无暇顾及家庭团聚与孩子成长,甚至父亲病重也难尽孝床前。面对家乡父老的期盼,她无怨无悔:“我甘愿做一棵沙海梭梭苗,‘寸草遮丈风’,用一生防沙治沙。”她的心血,已化作沙海中昂扬的片片绿云。
“80后”农民马俊河则开辟了治沙新路径。他借助网络力量,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在民勤风沙西线成功造林四万余亩,筑起一道坚实的“翠阵绿屏”。
从薛万祥、石述柱到姜莉玲、马俊河,民勤治沙精神已深深融入血脉,代代相传,熠熠生辉。它不仅有力驳斥了美国《地理》杂志的悲观预言,更使民勤奇迹般蜕变为物产丰饶的“沙漠宝地”与风光独特的旅游胜地,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间,矗立起一座不屈的绿色丰碑。
“步步走” 用脚印踩出荒漠变绿的路径
面对水资源的严峻短缺,民勤治沙造林历经了“跟水造林”、“引水造林”到“拉水造林”的战略调整,承受着成本攀升、效率挑战的重压。但民勤干部群众迎难而上,以坚定步伐向沙漠深处挺进。
在风沙肆虐的老虎口等重点区域,治沙手段持续革新。土工编织袋、多层可降解尼龙网结合生物措施等十余种新材料构筑的网格,为梭梭苗创造了稳定生长的“摇篮”。正是这种治沙材料的“步步走新”,让昔日不毛之地初现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观。
“治沙技术始终在与时俱进,”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姜有恒介绍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母亲抱娃娃’土法,到工程固沙结合低密度造林、大穴整地积沙营造混交林,再到如今的无人机飞播、机械治沙,技术迭代推动了全县治沙从‘人海战术’向‘科技赋能’的深刻转型。”
民勤治沙坚持“精准施策、分区治理”原则——哪里风沙危害最甚,治理就率先推进到哪里;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匹配最适宜的治沙技术。这种治沙技术的“步步走深”,实现了从局部“单点突围”到全域“系统攻防”的战略升级,成效显著。
治理模式的“步步走稳”,确保了生态与民生的双赢。
东湖镇下润村,这个距流沙不足一公里的村庄,曾饱受风沙侵扰,部分村民被迫迁徙。当地创新采用“政府发包、群众治沙”模式,将1200亩沙漠承包给村民,通过栽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既锁住了流动沙丘,又开辟了增收渠道。
此类更贴合实际、稳健可持续的模式,有力支撑了民勤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最终迈向“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跨越。
“苦苦干” 以汗水浇灌大地的绿色答卷
1969年11月,22岁的陈玉真带领泉山镇团结村23位平均16岁的姑娘,组建“铁姑娘治沙队”挺进沙漠。她们以“敢与黄龙决雄雌”的精神,堵风口、削沙丘、植树木。六年里,姑娘们啃炒面山药、饮冷茶面汤,忍冻伤血泡,硬是削平沙丘2000余座,植树2万余株,开出条田550亩。其坚韧意志感动兰州军区政委肖华将军,特赋诗《铁姑娘之歌》赞颂。
同样面对肆虐的风沙,大滩镇大西村农民邱佳美毅然承包治理危害万亩农田的流沙区。大滩镇大西村农民邱佳美,为拯救受风沙危害的万亩农田,毅然承包流沙区。他与妻子胡凤莲在坑洼沙地,凭简陋工具平坑削丘、筑路开渠,展开持久搏斗。繁重劳作累弯了胡凤莲的腰,令邱佳美手指永久失觉。但他们移动沙丘5万余方,栽活树木6万余棵,以铁的事实昭示:沙漠变绿洲,唯有“苦苦干”!
“苦干”是民勤治沙的底色,“巧干”则是其与时俱进的智慧。
七十多年前,群众首创粘土治沙技术。其后,在尊重群众实践基础上,科技人员相继推广麦草网格、尼龙网格等治沙技术。进入新时代,无人机监测、飞播、机械运草等科技手段广泛应用,最新试验成功的“三排高立式沙障+生物治沙”技术,更将有效治沙周期延长至十年以上。
“80后”林业技术员张世虎是“苦干+巧干”精神的践行者。他常年与农民并肩奋战在治沙一线,“累了裹大衣躺避风处,饿了喝冷茶啃干馍”,只为将科学技术送到田间沙海。“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让科学技术为群众苦干撑劲助力,”张世虎道出了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一位治沙农民感慨:“没有运用科学技术的‘苦苦干’,就没有今天的好生活。”
从“铁姑娘”的青春热血,到邱佳美夫妇的坚韧付出,再到张世虎等新时代建设者的科技赋能,一代代民勤人将“勤朴坚韧、不畏艰辛、众志成城、久久为功”的治沙精神熔铸成“民勤模式”。
这种精神与模式,不仅在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间筑起绿色长城,更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60万亩蜜瓜、茴香等特色农业沃野生金,430万只肉羊涌动富民潮;359万千瓦风光电矩阵矗立瀚海,点亮荒漠能源之光;苏武沙漠等AAAA景区闪耀“沙海绿洲•风光民勤”名片;2.6万群众喜迁新居,托举温暖民生……
每一项成就,都是向风沙宣战的胜利凯歌。
民勤,这片被汗水与信念浇灌的热土,正承载着绿色奇迹赋予的强劲动能,向着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阔步前行!
作者:马爱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