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410.2公斤,蛋白含量10.8%,较市面上主栽玉米品种蛋白质平均含量高2个百分点。”8月5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经开(汉南)区举办的湖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年度推进会暨武汉市高蛋白玉米现场观摩会上,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贺正华代表专家组郑重地宣布了玉米籽粒机收测产数据。
“高蛋白玉米推广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赋能产业提档增值、造福全产业链主体等多重潜力,开辟了一条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介绍。
为啥要研发高蛋白玉米?
一根蛋白质含量为10.8%的玉米,带来怎样的变化?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年产量接近3亿吨,其中70%被用作饲料生产。然而,普通玉米的蛋白质含量普遍偏低。在饲料加工过程中,为了满足畜禽生长的蛋白质需求,企业不得不大量添加豆粕。这一现状导致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居高不下——我国每年大豆进口量约1亿吨,其中大部分用于饲料蛋白补充。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2025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来自湖北的全国政协委员严建兵提出了“另辟新赛道”的构想。他建议,通过科技育种大幅提升玉米的蛋白含量,让玉米不仅提供能量,还能成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实现“一物两用”。
这一构想基于严谨科学的计算。按照严建兵团队的目标,玉米蛋白含量每提升1%,全国可增加玉米蛋白供应290万吨。玉米蛋白质含量从现有8%提升到12%后,我国每年可减少大豆进口3000万吨,相当于大豆进口总量三分之一,对应节约2.1亿亩耕地。
武汉市作为农业科技资源富集区,今年4月,率先推出高蛋白玉米种植补贴政策:对连片种植高蛋白玉米300亩以上的主体,每亩补贴200元,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推动全市700余亩研发测试基地和1.1万亩示范田顺利落地。
“政策补贴增强了信心,今年我种了300亩高蛋白玉米,好品种配合好技术,才能真正实现高产增效。”与土地打了多年交道的武汉市天照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海波说,政府扶持和专家指导降低了种植风险,今后准备规模化推广。
高蛋白玉米的推广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严建兵算了一笔账:玉米蛋白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吨饲料生产成本可降低50元。对于饲料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更低的原料成本和更高的利润空间;对于养殖户来说,则能减少豆粕使用量,降低饲养成本。此外,高蛋白玉米的产业链延伸潜力巨大,未来可进一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植物蛋白饮品、功能性食品等,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新路。
从田间到应用,打造高蛋白玉米全产业链
在广袤的江汉平原上,无人机盘旋在田埂之上,地面传感器在泥土中悄然闪烁——这是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建描述的“星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图景。
科技赋能正在突破自然限制,面对武汉“10年7涝”的渍涝困境、“平均日照仅5.6小时”的弱光环境,张建团队通过卫星遥感与地面传感联动,建立起灾害预警系统。“对高蛋白玉米试验田每7天进行一次精细监测,高效采集出苗、长势、旱涝预警及产量预测数据。”张建介绍,这项技术正在为武汉高蛋白玉米种植装上“智慧大脑”。
当前,未米生物科技公司联合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种植主体和加工企业,通过“科研攻关+专项补贴+订单收购”模式,实现了高蛋白玉米从种源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打造。未米生物副总裁魏友伯说,“通过广泛联结上中下游,从育种单位到饲料企业,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将致力于边研究边开发边应用,让技术和生产实现无缝对接。2025年,以中单126、汉玉919、未玉115等高蛋白玉米品种,在西北、华北、东北、华东、华中等6省17个地市开展全产业链展示,示范面积达38411亩。”
“现已创新开发出集装箱饲料生产智能体,有望实现高蛋白玉米的精准配方应用。”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谭家健展示了玉米产业链下游的应用:通过原料检测、营养需求、饲料制造、精准饲喂等数字化连接,实现畜牧生产个体精准营养,节约饲料消耗,同时把小批量非粮资源有效利用。上述节粮措施结合高蛋白玉米应用,预计饲料豆粕用量可由目前15%左右降低到10%以下。
各方协作,撬动玉米产业变革
在武汉高蛋白玉米观摩研讨会上,相关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和种植户代表展开交流,共同为高蛋白玉米的品种优化、产业升级和市场推广贡献智慧与力量。“此次在武汉的高蛋白玉米示范,印证了政策引领、创新驱动、全链条协同之路的强大生命力。”未米生物董事长许洁婷宣读高蛋白玉米全产业链推广倡议书。
严建兵建议:希望能与各方协作,在武汉培育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微生物产业、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农业智能装备产业、精准营养相关产业,通过这些产业带动引领全国养殖业、食品行业、种植业转型升级。
一粒玉米承载着国家战略,多方合力撬动着产业变革。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玉珍表示,将持续加大对高蛋白玉米全产业链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全力配合科研机构以生物种业科技创新为核心,开展农业生物遗传改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完善优化高蛋白玉米种植技术标准,强化对种植主体的全程技术指导和培训,切实让以高蛋白玉米为代表一批新成果在武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陈志勇认为,进一步推广好高蛋白玉米要坚持目标导向,在提单产、育良种上发力,依托科研机构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价值取向,在增效益、降成本上久久为功,不断加强“政产学研用”等主体的协同,持续完善新质生产关系。要坚持政策指向,持续设项目、建平台,争取在湖北和武汉创设农业科技引领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从科技突破到政策引导,再到全链协同,高蛋白玉米产业正走出一条新质生产力升级之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乐明凯 丁伶俐 陈银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