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山水工程”也就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标志性工程,我国从2016年启动实施到今年正好是10年。这十年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超千亿元,有效支持了我国生态环保发展。
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30亿元聚焦长江、黄河、青藏高原等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部署实施了52个山水工程项目,遍布29个省份,对超过1.2亿亩的重要生态系统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其中,“十三五”时期投入500亿元,“十四五”时期投入530亿元。


十年磨一剑,“山水工程”已经交出了厚厚的生态账本:完成土地综合整治4600平方千米、矿山生态修复1000平方千米、流域水环境保护修复3200平方千米、森林和草地保护修复2.61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治理1.31万平方千米,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2年底,联合国组织评选“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时,山水工程成功入选首批十大旗舰项目,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山水工程是“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之一”。
广西桂林:“石窝窝”变成“金窝窝”
“十四五”期间,在桂林漓江流域,山水工程启动以来,当地生态保护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在广西桂林的潮田乡深井村,村民毛满林正在给种植在石山上的药材除草。他告诉记者,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个石头山。现在种上了金槐、金银花各种药材,比原先收入高多了,“石窝窝”现在变成了“金窝窝”。

而变化的背后,是群山深处的地下河正在发生改变。
记者来到了南圩地下河的一个天窗位置,在现场可以看到一个拦水坝,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可见的坝体,其实在坝的两端,通过灌浆也形成了一个止水帷幕,可以发挥蓄水的功能。这个图片就展示了上一次蓄水试验时的一个状态。随着上游来水增加,蓄水达到一定高度以后,会驱动水轮泵将地下河的水抬升到天窗的上部,方便附近的居民饮用和灌溉。

南圩地下河位于冠岩地下河流域上游,是漓江地下支流之一。因为这里是岩溶地区,以往旱涝叠加问题明显,同时,几年前由于流域内种植不科学,造成水土流失、生态退化。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围绕南圩地下河流域,潮田岩溶洼地水源涵养蓄水保水工程开始实施,这也是桂林漓江山水工程的子项目之一。眼下,南圩地下河的拦水坝已经建设完成。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曹建文称:“总共两个水坝可以为工程提供8000多立方米的调蓄水量,从而解决冬春枯水期的时候下游1000多名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可以为周边200多亩农田灌溉提供水源。”

像潮田这样的保护修复项目,在漓江沿岸共有83个,总投资54.91亿元。截至目前,有63个子项目已基本完工,生态保护修复面积已完成99.6%。

经过3年的保护修复,桂林漓江山水工程成效明显,桂林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列,环境空气质量连续3年提升。绝迹多年的彩鹮、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也重新现身。在桂林雁山柘木村,以往砂石裸露的油麻滩变成了开阔的大草坪,荒废许久的“农家乐”变身成了网红咖啡馆。

青年创业者陈佳琛称:“随之而来就是在这个村开了第二家跟第三家咖啡店,毕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也成了我们的一种责任跟义务。”
“山水工程”十年:浙江云和梯田项目获国际奖项
就在不久前,中国山水工程浙江云和梯田案例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土壤、水资源综合管理最佳实践和创新方法奖。2021年起,浙江省实施瓯江源头区域山水工程,开展丽水云和梯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系统修复4500亩退化梯田湿地,推动梯田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并带动区域内村庄振兴、百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