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白酒行业,“光瓶酒”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主旋律。名酒与区域龙头纷纷躬身入局,使这一赛道空前拥挤与火热。
当热潮席卷而至,一个深刻的行业拷问也随之浮现:此番“光瓶酒热”会重蹈下一场“酱酒热”式的泡沫吗?
在这相似的热度背后,要看清未来,就必须深入剖析这两股“热浪”之下,那迥异的产业根基与消费脉搏。
盛极而衰,酱酒为何潮起又潮落?
要理清“酱酒热”的来龙去脉,需要从时间与市场两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的观察。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2016至2021年,是酱酒品类从升温到沸腾的完整周期。
五年间,酱酒产能从约30万千升跃升至60万千升,行业销售收入从500亿元猛增至1900亿元,市场份额从3%迅速突破31.5%,标志着酱酒品类的全面爆发。
从市场的维度上来看,“酱香热”的形成与爆发,可从消费、渠道与产能三个层面深入剖析。
首先,从消费端来看,茅台的高端形象作引领,形成了“酱酒=高端”的消费认知,这给酱酒品类留下了巨大的可操作价格空间。
当茅台的批价从850元/瓶一路攀升至3700元/瓶,对酱酒品类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构建起酱酒高端的品类认知;一方面给酱酒留下了巨大的价格可操作空间。这为酱酒热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从商业端看,随着茅台价格的一路飞升,其高额的利润空间,吸引大量资本、渠道商涌入酱酒产业,进一步推动了酱酒品类的市场扩张。
2016年起,随着茅台热度的爆发,大量资本疯狂涌入,2021年酱香型白酒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造就了“无人不识酱”的局面。
同时,高额的利润空间,大批渠道商、团购商的涌入再次助推酱酒在渠道端的火热,从河南到广东的酱酒重点省份到安徽、江苏非酱酒重点省份都已全面染酱。
最后,从产能端来看,供需失衡的品类窗口,茅台的产能限制,给酱酒其他品牌更多的生存空间。
茅台的产能限制与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形成了显著的供需缺口,为其他酱酒品牌提供了宝贵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多价位品牌的进入,共同推动酱酒从超高端—高端—次高端—大众价位的全覆盖,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谏策咨询项目总监韩冬冬认为,价格、利润、产能决定了一个品类发展的高度,清香为何未能形成酱酒这样的热度?因为清香的价格认知低,导致利润不高,产能又快造不了稀缺性,资本与渠道商不大举进入,因此未能全品类火。
2021年到2025年,酱酒迎来了退热过程,茅台批价一路从3700元降到1800元,降幅达到50%。习酒、郎酒、珍酒、国台、金沙、钓鱼台等酱酒品牌不仅批价大幅下滑,销售也跟着下滑。
2024年到2025年,资本与经销商开始退出酱酒领域,酱酒产能也出现“规而不建”、“建而不产”的现象。有行业人士表示,目前渠道上酱酒产品的库存,按照正常销售估计要消化2年。
三次崛起,光瓶酒的发展史是一部“价格带跃迁史”
要真正理解光瓶酒这一品类的演进逻辑,就必须回溯其发展历程。唯有知其来路,方能明其去向。
微酒认为,自1989年白酒市场化以来,光瓶酒在过去35年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
第一个阶段:2000年左右——“大统一”阶段;
2000年中国居民从“温饱型”消费转向“小康型”消费,餐饮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光瓶酒迎来了第一市场机遇。
这一年,光瓶酒市场正从混沌走向成熟,以老村长、龙江家园、黑土地、小村外为代表的东北光瓶酒开始取代区域光瓶、散装酒。
光瓶酒市场在此刻从分散走向统一,全国化大单品初具雏形。
第二个阶段:2010年左右——“第一次换挡”阶段;
在经历10年的发展,光瓶酒市场迎来第二是重要时间节点。
2010年左右,光瓶酒主流价格带实现首次上移,15元/瓶的产品迅速取代10元/瓶的产品,以牛栏山、红星为代表的品牌抓住机遇,推动品类结构优化与市场扩容。
第三个阶段:2020年——“第二次换挡”与“双线”爆发阶段;
又经过10年的发展,光瓶酒市场在2020年又一次迎来新的发展,这一次是“双价格带”的换挡。
这一年,尖庄光系列、顺品郎系列、光良、沱牌T68、墨渊等影响光瓶酒未来发展走向的产品已经上市一年。
这一年,高线光瓶酒迎来产品第一爆发,玻汾突破1200万件。
随后四年间,主流价格带逐步跃迁至25元与40元两档,形成“双线并行”的增长格局。
2024年,玻汾销售额突破百亿,光良超30亿,尖庄与顺品郎也实现显著跨越。光瓶酒整体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7%,2025年仍保持强劲增长。
2025年,光瓶酒进入第三阶段的二次集中扩容期,洋河、泸州老窖、古井贡酒、仰韶、宝丰、今世缘高沟等名酒企业纷纷战略加码,光瓶酒赛道迎来新一轮品牌化、品质化升级。
总结来看,光瓶酒三十余年的发展脉络,本质上是一部“价格带跃迁史”。每一轮品类爆发都与消费升级紧密同步,其背后是居民饮酒需求从“有酒喝”向“喝好酒”的持续演进,也是行业从渠道驱动走向品牌与品质双驱动的重要标志。
酱酒热VS光瓶热,一场由资本驱动,一场由消费托底
酱酒热与光瓶酒热虽同为行业现象,但其驱动逻辑、发展路径与未来走向存在本质差异。
我们综合多位行业专家与分析师的观点,从三个维度进行比较:
其一,发展路径与核心驱动力不同
“酱酒热是茅台引领下的品类自上而下的热,而光瓶酒是理性需求和消费降级共振的高质价比需求热放大。”盛初咨询总经理杨大玉对两者的发展路径做出了分析。
谏策咨询韩冬冬进一步分析:“酱酒热是品类热、利润热、资本热,这从跟本上来看就不可能持续长久,当销售遇阻、产能过剩、头部批价下滑,这些优势都不存在,就会回归和浓香一样的水平。”
东北证券首席分析师李强则认为:“光瓶酒的热度源于消费升级与价格带换挡,根基牢固、具备真实的消费基础,是渐进式发展的结果,未来随价位抬升市场规模仍将稳步扩容。”
其二,消费场景决定发展韧性
民生证券首席分析师王言海从场景角度指出:“酱酒以商务消费为主,属于‘面子消费’,热得快冷得也快;光瓶酒则以自饮和小聚为主,属于‘里子消费’,热度虽缓但持久性强。”
随着自饮场景在白酒消费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光瓶酒的消费基础将进一步夯实。
其三,政策与行业周期的影响差异
酱酒对政策与周期高度敏感,从“三公消费”限制到“禁酒令”传闻,政策波动往往首当其冲。行业调整期中,酱酒亦率先承压。
反观光瓶酒,其需求根植于大众日常消费,受政策与周期影响较小,过去35年的稳健增长已印证其强抗风险能力。
总结来看,酱酒热是“资本驱动型”的品类狂欢,而光瓶热是“需求驱动型”的结构升级。
前者易随政策、利润与资本情绪波动而退潮,后者则依托真实消费基础与高质价比逻辑,具备长期稳健增长的潜力。
光瓶酒不会重蹈酱酒“热极而衰”的老路,而是在价格带成熟、品牌分化后,持续迈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产业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