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研究團隊發現,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是一種與鼻咽癌有密切關係的常見人類病毒,能夠精確地鉤附於DNA,改變癌細胞內部人類基因組的三維結構,操控細胞運作,並維持自身存活能力以及促進腫瘤的生長。這一突破性發現揭示EB病毒「鉤附」機制,主動促進癌症擴散,為開發靶向療法以拯救更多生命提供了新方向。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通訊》。
全球超過95%的成人曾感染EB病毒,通常發生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EB病毒與多種癌症相關,尤以鼻咽癌為甚。現時7%至20%的患者會發生擴散,導致五年的存活率從80-90%下降至20-30%。EB病毒常存在於鼻咽癌細胞中,但極少跟人類的DNA融合,而是以「游離基因島」形式懸浮於細胞核內,產生僅少量的蛋白(如EBNA1),讓病毒能夠逃避免疫系統監察,同時低調地影響著該細胞。
為探究EB病毒驅使癌症擴散的機制,研究團隊運用尖端的基因組技術解析病毒與癌細胞內人類DNA的相互作用。團隊發現EB病毒會精確地鉤附於DNA上並重組其三維結構,這種重組會影響控制細胞行為的「基因開關」。通過這種鉤附方式,EB病毒能操控細胞的運作,並維持自身的存活能力以及促進腫瘤的生長。
通過分析香港及廣州多家醫院的177名新確診鼻咽癌患者的腫瘤樣本,研究人員首次發現新的風險因素及一組由EB病毒調控的關鍵人類基因,稱為「基因組特徵標記」。這些基因可有效預測癌症擴散的風險,並賦予腫瘤細胞雙重特性:既能攻擊免疫系統,又能促使腫瘤細胞更容易擴散。
癌症擴散是鼻咽癌患者的主要死因。儘管現有放射治療、化療及新興免疫療法等治療選項,但鼻咽癌患者的癌細胞一旦擴散,通常生存期明顯縮短。當前療法還會帶來明顯的副作用和耐藥性問題。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助理教授代葳指出,EB病毒並非被動性地存在,而是主動鉤附在基因組上,並劫持細胞系統來促使癌細胞擴散。
研究團隊運用表觀遺傳藥物和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成功破壞EB病毒與癌細胞的連接,阻斷病毒基因組的「鉤附」行為,有效降低病毒數量並減緩腫瘤生長。這證明靶向EB病毒的鉤附機制是極具前景的治療策略。
此外,團隊亦根據EB病毒調控基因建立預測模型,可幫助臨床醫生識別高風險患者並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探索EB病毒鉤附基因組的具體方式及後續效應,冀開發阻止鼻咽癌擴散的新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