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聘期考评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十四五”以来,牧草体系持续围绕农业强国建设、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要求,面向国际技术前沿,强化顶层设计,持续开展联合攻关与技术集成示范,提升了牧草生产水平、打造多个草饲畜产品品牌、形成系列典型样板,取得系列丰硕成果。
“十四五”期间,牧草体系审定登记饲草新品种97个,苜蓿干草单产提升100公斤/亩,苜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5%,较“十三五”提高6%,新技术等成果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超3000万亩。
良种:育成饲草新品种97个
一直以来,我国优质饲草供应不足,对进口依赖较大,特别是饲草品种方面,面临着饲草种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近年来,随着种业振兴行动的持续实施,牧草体系不断加强饲草品种的创新研发,5年来,共收集评价苜蓿、箭筈豌豆、野豌豆等蛋白牧草种质资源4027份,筛选高蛋白牧草资源44份,培育高蛋白牧草品种50余个。共审定登记饲草新品种97个,其中,“中苜5号”“新牧4号”“中苜4号”紫花苜蓿、“川农1号”多花黑麦草、“热研20号”柱花草5个品种入选了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超800万亩,有效满足了优质饲草生产的品种需求。
苜蓿是我国种植范围最广的饲草之一。近年来,为培育出耐盐高产紫花苜蓿新品种,牧草体系苜蓿品种改良岗位专家杨青川带领团队筛选出了“中苜3号”“中苜4号”“中苜5号”3个适宜在黄淮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耐盐碱苜蓿品种。
“‘中苜5号’这个品种实现了苜蓿耐盐碱与高产性状的聚合,初花期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为18.7%,在黄淮海地区雨养条件下,含盐量为0.21%-0.35%的盐碱地上亩产干草可达1165公斤,比对照组增产15.5%,适于黄淮海地区轻中度盐碱地、旱作低产田及其他类似地区种植。”杨青川介绍,目前,该品种已在河北沧州、山东东营、内蒙古巴彦淖尔等地区的盐碱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累计推广120余万亩。
在基因育种方面,牧草体系专家团队依托220份紫花苜蓿核心种质资源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研发了“苜蓿芯1.0”低密度5K育种芯片,为实现不同种质资源基因型的精准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提供了有力工具,进一步推动我国苜蓿育种工作的快速发展。
牧草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既能耐盐碱,又能改良土壤的品种,是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不二之选。牧草体系耐逆牧草育种岗位专家曹晓风研究发现,豆科植物田菁具有耐盐、耐碱、耐酸、耐热、耐涝、耐贫瘠等特性,种植田菁还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改良盐碱地的先锋植物。同时,田菁的生物量大,蛋白质含量高,再生能力强,可以多次刈割,具有发展为高蛋白优质饲草的潜力。
为选育出田菁新品种,曹晓风带领团队收集了546份田菁种质资源,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田菁种质资源库,目前已选育出多个耐逆、高产、优质的田菁新品系,正在参加国家级、省级草品种区域试验,并在新疆、黑龙江、湖南等多个省(自治区)进行推广。“今年我们在湖南省常德市推广种植田菁1500多亩,种植80天株高就达到了2米,刈割的产量达到了2.86吨/亩,全株粗蛋白含量16%以上,制作成的田菁草粉、青贮和草颗粒饲喂奶牛和藏香猪,效果特别好。”曹晓风说。
良法: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超3000万亩
当前,草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为加强产业可持续发展,牧草体系推动“苜蓿-玉米复合种植技术”“混播草地划区轮牧技术”“高寒退化草地改良技术”等多项实用技术的研发推广,截至目前,新技术等成果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超3000万亩。
“苜蓿-玉米复合种植技术可以在不多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实现玉米几乎不减产,多收2-3茬苜蓿,土地利用效率提高20%-30%,经济效益较苜蓿单作和玉米单作显著提高,且有效提升冬春季节的防风固沙效果,显著提升土壤质量和后茬作物产量,缓解饲料粮的供应压力。”牧草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英俊介绍,针对我国苜蓿种植“缺地”的产业问题,团队研发的“苜蓿-玉米复合种植技术”在2021年成为草业领域首项农业农村部十项重大引领性技术。“十四五”以来,牧草体系20多个岗站深度协作,根据不同地区的水热资源,完成种植模式优化、杂草防除技术完善、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开发、配套收获机械研发和加工利用技术创新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了针对黄淮海地区的套作模式和针对北方地区的间作模式,建立了多个长期核心研发与示范基地5000余亩。
针对沙化退化草原生产力低、饲草转化率不高的技术瓶颈,牧草体系赤峰综合试验站站长梁庆伟团队研发的“混播草地划区轮牧技术”,让草地产量提高20.6倍,由原来13亩养殖一个羊单位提高到0.8亩,肉牛日增重1.6公斤以上,畜产品生产性能提高40.3%。“通过该项技术,我们建成1亩混播草地就可以解放至少20亩天然草场,草品质也由劣质草提升为粗蛋白为16.2的一级优质草,每亩纯收益增加320%。”梁庆伟说,自2021年入选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以来,该技术已推广160余万亩,成果也服务于“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等重大工程项目,辐射200余万亩,显著促进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治沙产业化推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而在我国饲草生产加工领域,主要环节机械装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数据显示,我国饲草产业全程机械化装备有40%左右处于空白阶段,国产高端智能饲草装备市场份额占比不足20%,饲草机械装备研发亟待发力。
对此,牧草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专家团队研发了智能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牧草高速精量播种机、牧草种子低损高效收获机等多种装备,有效提升了饲草生产加工的效率。其中,智能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已在四川、内蒙古、新疆等地应用推广面积超3000万亩,推进鲁南地区生产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裹包青贮饲料,实现每亩增收200-350元,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良效:饲草产量增加2340万吨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饲草产量折合干草达9500万吨,比2020年的7160万吨增加了2340万吨,增加了32.7%。数字的上升体现了“十四五”时期我国饲草生产能力正快速提升,这不仅有饲草品种和种植技术的加持,更有饲草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助力。
牧草体系干草调制贮藏岗位专家格根图介绍,团队研发的苜蓿“种-收-加-储”一体化技术模式在种植环节通过生物炭调控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苜蓿的土壤养分有效性,实现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在收获环节,依据不同品种苜蓿生长和成熟速率差异,采用多品种匹配种植技术,并利用错峰收获技术,降低叶片损失量5%,粗蛋白质含量提升1.5个百分点,保障原料品质的优质性,可将二级以上优质苜蓿占比从50%提升至70%以上;在加工环节,则研发了碱性复合干燥剂,让饲草干燥速率较传统方法提高42%;而在储藏环节,采用避光储藏或蓝布覆盖储藏模式,降低光氧化作用,可以减少饲草中营养物质损失5-8个百分点。
“该技术模式在正时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达拉特旗基地应用后,苜蓿一级干草比例达到60%以上,二级干草达80%以上,4茬苜蓿的总干物质产量折合达到1.3吨/亩,经济效益显著。”格根图说。
除了干草产品,近年来,青贮饲料因其适口性高、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等优势在饲草产品中的占比逐渐提升。不过,青贮饲料也因生产者制作水平不同而存在霉菌毒素超标、营养损失率高、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对此,牧草体系青贮岗位专家吴哲围绕产业需求、发展趋势和节粮降本等进行技术攻关,建立了从机制到应用的全过程研发产业技术链。
牧草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刘忠宽团队研发的高水分苜蓿青贮技术建立了“苜蓿刈割-原料切碎-原料运输-原料混合-原料装填-压实密封”为一体的无缝衔接青贮加工技术,使原料含水量75%以上的苜蓿成功青贮,同时实现了农产品副产物饲料化利用。该技术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示范推广50余万亩,让苜蓿青贮养分损失降低30%以上,每茬机械成本降低20元/亩,亩均增收160元以上。
“‘十四五’期间,牧草体系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己任,将培育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应用于饲草生产中,服务了全国42个县(区)、300余家企业,形成了‘政府牵头+企业主体+体系支撑’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推动了饲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展望‘十五五’,以拓面增量为主攻方向,以增加饲草总量为主要目标,在五大饲草主产区着力构建粮草轮作、草地改良、盐碱地种草、园地种草四大饲草生产体系。同时,以草饲畜产品研发为牵引,加强不同畜禽种类全价饲草料产品研发供给,建立从产地到家畜‘餐桌’的饲草生产和供应体系,增加畜禽优质饲草消费,减少饲料粮消耗,降低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张英俊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惠